总访问量:18 今日访问量:2 昨日访问量:0 最后访问时间:2024-05-19 

孔子与《周易》






孔子学《易》之前只把《周易》看作占筮之书,并且他不主张占筮。针对夫子老而好《易》的情况,子贡批评道:夫子它日教此弟子曰:德行亡者,神灵之趋,知谋远者,卜筮之繁。’……夫子何以老而好之乎?这说明子贡和它日的孔子都仅仅把《周易》看作卜筮之书。它日当然指孔子学《易》之前。在当时的孔子看来,没有德行的人才趋向神灵的保佑,缺乏智谋的人才去频繁地占筮。子贡在闻诸夫子曰:孙(逊)正而行义,则人不惑矣’”之后说:夫子今不安其用而乐其辞……”,这个字说明逊(逊)正而行义,则人不惑矣也是孔子的它日之教。就是说,只要孙(逊)正而行义,人们就不会感到疑惑,因而就没有必要进行占筮了。


    孔子曾一度热衷于占筮,并且非常频繁。从孔子吾百占而七十当一语可以看出他的占筮准确率为70%。不主张占筮的孔子为什么一下子变得笃信占筮了呢?我认为这和孔子周游列国期间诸事不顺有关。由于当时政治形势异常复杂,就连足智多谋的孔子也显得力不从心了,所以到处碰壁。在这种情况下,孔子不得已搬起了《周易》,通过占筮来决定未来的吉凶祸福。这正应了知谋远者,卜筮之繁它日之教。





频繁地占筮,很自然地使孔子对《周易》的文字细加玩味,以至于不安其用而乐其辞。他如此喜爱《周易》的文辞,甚至连其占筮之用都忘记了。在这个过程中,孔子形成了对《周易》的全新认识。他发现,《周易》有古之遗言焉。此古之遗言,当指文王遗教。因为在孔子看来,文王仁,不得其志以成其虑。纣乃无道,文王作。讳而辟咎,然后《易》始兴也。这和孔子周监于二代,郁郁乎文哉,吾从周(《论语·八佾》)之叹,若合符节。在这古之遗言里,孔子发现了《周易》所蕴含的深刻哲理:故《易》刚者使知瞿,柔者使之刚;愚人为而不忘,×(渐)人为而去诈。这也就是孔子所谓的《周易》之德义


    孔子发现《周易》的德义以后,当然把德义放在首要的位置:我观其德义耳也。尽管如此,他并不因此而否定占筮,只是把占筮放在次要的地位,即我后其祝卜矣。从而,孔子将《周易》的内容分为三个层次:。三者的关系如何呢?孔子认为:幽赞而达乎数,明数而达乎德,又仁〔守〕者而义行之耳。赞而不达于数,则其为之巫;数而不达于德,则其为之史。史巫之筮,乡之而未也,好之而非也。”“是最高层次,是《周易》本质的体现。如果没有达到这个层次,则为史巫之筮,皆未得《周易》之真谛。


    孔子学《易》后,虽然不否定占筮,但也不主张占筮,强调以德行仁义来求福求吉,而占筮只是最后的选择:君子德行焉求福,故祭祀而寡也;仁义焉求吉,故卜筮而希也。祝巫卜筮其后乎。这和德行亡者,神灵之趋;知谋远者,卜筮之繁它日之教是完全一致的。也就是说,在这一点上,孔子学《易》之前和学《易》之后是一以贯之的。其实,在孔子看来,没有德行的人,神灵也不会去帮助他,所以这种人也不必占筮:“‘不恒其德,或承之羞。子曰:不占而已矣。’”(《论语·子路》)


    由于孔子晚年特别喜好《周易》以至达到着迷的程度,所以他留下了大量关于《周易》的言论,其中的一部分一直保存到现在。它们和其他西汉以前古书中连续记载的有关孔子的文献一样,并非假托,当为《论语》类文献。孔子晚年(很可能在六十八岁返鲁之后)曾对成于他之前的几种《周易》文献进行过系统整理和研究。

下一篇 外国人论中国风水 返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