总访问量:278 今日访问量:0 昨日访问量:0 最后访问时间:2024-05-05 

【禅的故事】参 禅 悟 道 小 故 事



1.开花的佛桌

    曾经有一个小和尚,极得方丈宠爱。方丈将毕生所学全数教授,希望他能成为出色的佛门弟子。没想到他在一夜之间动了凡心,偷偷下了山,五光十色的城市迷住了他的眼睛,从此花街柳巷,他只管放浪形骸。20年后的一个深夜,窗外月色如洗,澄明清澈地洒在他的掌心。他忽然忏悔了,披衣而起,快马加鞭赶往寺里请求师父原谅。方丈深深厌恶他的放荡,不愿再收他为弟子,说:“你罪孽深重,必堕阿鼻地狱,要想佛祖饶恕,除非桌子上开花。”浪子失望地离开了。第二天,方丈踏进佛堂时,看到佛桌上开满了大簇大簇的花朵。方丈在瞬间大彻大悟,连忙下山寻找弟子,却为时已晚,心灰意冷的浪子重又堕入荒唐的生活,而佛桌上的那些花朵只开放了短短的一天。是夜,方丈圆寂,临终遗言:这世上,没有什么歧途不可以回头,没有什么错误不可以改正。”一个真心向善的念头,是最罕有的奇迹,好像佛桌上开出的花朵。而让奇迹陨灭的,不是错误,是一颗冰冷的、不肯原谅、不肯相信的心。




2.无声的教育

    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,一日晚在禅院里散步,看见院墙边有一张椅子,他立即明白了有位出家人违反寺规翻墙出去了。老禅师也不声张,静静地走到墙边,移开椅子,就地蹲下。不到半个时辰,果真听到墙外一阵响动。少顷,一位小和尚翻墙而入,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。当他双脚着地时,才发觉刚才自己踏上的不是椅子,而是自己的师傅。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,张口结舌,只得站在原地,等待师傅的责备和处罚。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,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,只是以很平静的语调说:“夜深天凉,快去多穿一件衣服”




3.佛像与石阶

    在高山之上有一座庙宇,大堂里供奉着一尊由花岗岩雕刻而成的高大的佛像。佛像的脸上始终都挂着温和的笑容,每天庙宇门口都是门庭若市,数以千计的游客、信徒前来膜拜。而通往庙宇的石阶也是由来自佛像同一座山体的花岗岩砌成的。久而久之石阶们就开始不服气了,有一天就问佛像:“我们本是兄弟,都来自同一山体,凭什么你就能高高在上,每日接受那么都人的诚心跪拜?而我们只能任人踩踏,上天为何这么不公平,这样的偏袒你!”佛像笑了,温和地对石阶说:“你们只经历了六刀就走上了今天的岗位。而我经历了千刀万剐才有了今日。”




4.背着姑娘过河

    小和尚跟着老和尚下山化缘,走到河边,见一个姑娘正发愁没法过河。老和尚对姑娘说,我把你背过去吧。于是就把姑娘背过了河。小和尚惊得堂目结舌,又不敢问。就这样走了二十里路,实在忍不住了,就问老和尚:“师父啊,我们是出家人,你怎么能背那个姑娘过河呢?!”老和尚淡淡的告诉他:“你看,我把她背过河就放下了,你怎么背了二十里地也没放下呢?”




5.禅师的兰花

    有位禅师非常喜爱兰花,在平日弘法讲经之余,花费了许多的时间栽种兰花。一天,他要外出云游一段时间,临行前交待弟子,要好好照顾寺里的兰花。在这段期间,弟子们总是细心照顾兰花。但是,有天在浇水时却不小心将兰花架碰倒了,所有的兰花盆都跌碎,兰花散落满地。弟子们都因此非常恐慌,打算等师父回来后,向师父赔罪领罚。禅师回来了,闻知此事,便召集弟子们,不但没有责怪,反而说道:“我种兰花,一来是希望用来供佛,二来也是为了美化寺里环境,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。”


    禅师说得好:“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。”而禅师之所以看得开,是因为他虽然喜欢兰花,但心中却无兰花这个挂碍。因此,兰花的得失,并不影响他心中的喜怒。同样地,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牵挂得太多,我们太在意得失,所以我们的情绪起伏,我们不快乐。在生气之际,我们如能多想想:“我不是为了生气而工作的。”“我不是为了生气而教书的。”“我不是为了生气而交朋友的。”“我不是为了生气而作夫妻的。”“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生儿育女的。”那么我们会为我们烦恼的心情辟出另一番安详。




6.一件足够

    一位功成名就的作家出名之后,总是感觉忙碌得不亦乐乎,又感到生活很累,便去请教一位年老的禅师。


    作家向禅师言道:“师父,我为何自从出名后就觉得工作越来越忙,生活越来越累呢?”


    禅师问道:“你每天都在忙些什么呢?”


    作家如实回答道:“我一天到晚要交际应酬,要演说演讲,要接受各种媒体的采访,同时还要写作。唉!师父,我活得太累太苦了。”


    禅师突然打开衣柜,对作家说道:“我这一辈子买了不少华美的衣服,你将这些华美的衣服都穿在身上,就能从中找到答案。”


    作家说道:“师父,我穿着自己身上这身衣服就足够了。现在你要我将这些华美的衣服都穿在身上,我会感到很沉重的,我肯定会极不舒服的。”


    禅师说道:“这个道理你也懂,你为何要来问我呢?”


    作家一脸迷惑,禅师说道:“你不是已经知道——你穿着自己身上的衣服已足够了,即使再给你穿上更多华美的衣服,你也会感到很沉重的,你也会觉得不舒服。你难道还不明白——你是一个作家,你并非是一个交际家,也不是一个演说家,更不是一个政治家,你为何要去扮演一个交际家、一个演说家、一个政治家的角色呢?你为何要去做一个交际家、一个演说家、一个政治家的事呢?你这不是自找苦吃、自找罪受吗?”


    作家恍然大悟:“每一个人都只能追求属于自己的东西,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,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和幸福,其人生才会轻松愉悦啊!”




7. 没有一哪来九

    南山寺的住持突然得了重病,请了许多郎中用了好多药都不见好转,后来一郎中建议:“要不试试这种药。”他说出了药的名称。


    这是一种名贵的药材,须每年春天连花带枝一并采摘,这种药材一株要卖到十多两银子。南山寺后面的南山里就有,生长在悬崖峭壁上,数量甚少,极难采摘。


    一位信佛的药农听说此事后心甘情愿献出一枝药材。住持服用后,病奇迹般地好了。


    这年春天,住持开始让寺里的徒弟上山采药。这些徒弟个个年轻力壮,有的还有一身好功夫,所以每年总能采摘到这样的药材。住持每年总是精心挑选一枝给那个药农,转眼间9年过去了。


    寺里的光景并不宽裕,好多徒弟对住持的做法不解:用一枝还一枝就可以了,哪有年年给的道理。


    这天坐禅,住持问:“我们给了送药的施主几枝药材?”


    众徒弟异口同声:“九枝。”


    只有一个徒弟不开口。住持便问那徒弟。那个徒弟说:“一枝。”


    住持又问:“何解?”那个徒弟说:“没有一哪来九。”


    其他徒弟恍然大悟。不日,住持弥留之际,便传位于他。




8.我输了

    一位武士手里握着一条鱼来到一休禅师的房间。


    他说:“我们打个赌,禅师说我手中的这条鱼是死是活?”


    一休知道如果他说是死的,武士肯定会松开手;而如果他说是活的,那武士一定会暗中使劲把鱼捏死。


    于是,一休说:“是死的。”


    武士马上把手松开,笑道:“哈哈,禅师你输了,你看这鱼是活的。”


    一休淡淡一笑,说道:“是的,我输了。”


    一休输了,但他却赢得了一条实实在在的鱼。




9.白隐禅师“就是这样吗”

    日本有一位禅师,法号白隐。他修行高深,生活纯净,声名远扬,深受百姓的敬仰与称颂。


    白隐禅师所在的寺院附近住着一户人家,家里有一个非常漂亮的女儿。忽然有一天,夫妻俩发现女儿的肚子大了起来,这使他们非常生气,好端端的一个黄花闺女,竟做出这种见不得人的事。起初,她不肯说出那个男人是谁,后来,在父母的威逼下,她终于说出了“白隐”两个字。


    她的父母迫不及待,气势汹汹地找到白隐,狠狠地将白隐痛骂了一顿。可是,白隐并没有生气,只是若无其事地说道:“就是这样吗?”


    等孩子出生后,她的父母就将孩子送给了白隐。这件事给他造成了很坏的影响,几乎使他声名扫地,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孩子,而是非常细心地照顾好孩子,四处乞求婴儿所需要的奶水和其它用品,在遭到别人的白眼和羞辱时,他总是泰然处之。


    在白隐禅师精心呵护下,孩子一天天地长大了。看见可爱而又可怜的宝宝,这位孩子的妈妈,再也忍受不了良心的谴责,她向父母吐露了真情:孩子的生父是一位年轻的卡车司机。


    她的父母立即带她来到寺院,向白隐禅师道歉,请求他的原谅,并要带走孩子,为他挽回声誉。白隐禅师还是像当初那样,不急不火,淡然如水,更没有趁机训斥他们。他只是在交还孩子时轻声说道:“就是这样吗?”仿佛不曾发生过什么。即使有,也只像一阵云烟随风而散。同白隐禅师相比,我们所遇到的挫折和指责又算得了什么呢?


    其实,为人处事,只要心存善念,胸怀坦荡,宽厚待人,一切的矛盾就化解了,人际关系就和谐了,所有不如意的事,都会变得顺耳,顺眼,顺心,快乐就会永远环绕在你的周围。  自己挠痒自己笑---禅机故事


10.自己挠痒自己笑


    有来访者问弘一大师:“何时是你最高兴的时候?”


    回答:“每当我有新收获。”


    又问:“那么,什么是你最痛苦的时候?”


    回答:“一无所得。”


    再问:“你是如何对待高兴与痛苦的呢?”


    回答:“高兴时,我会节制自己,痛苦时,自己挠痒自己笑。”


    来访者不解。


    弘一大师解释道:“高兴与痛苦,人皆有之,在高兴的时候,能心平气和地欣赏它,而在痛苦的时候,又能平平静静地回味它。我不承认高兴与痛苦有什么不同,其实,它们是一样的。人,由于没有开悟,许多痛苦由此产生,一旦了解了生命的意义,事物就没有太多的区别。因为,高兴与痛苦都是生命的组成部分。宽窄都是路,前后皆为空,只有一部分一部分地加起来,那才叫完整的人生,才是真正的生活。”




11.八风吹不动 一屁过江来


    宋朝苏东坡在江北瓜州地方任职,和江南金山寺只一江之隔,他和金山寺的住持佛印禅师,经常谈禅论道。一日,自觉修持有得,撰诗一首,派遣书僮过江,送给佛印禅师印证,诗云: 


             稽首天中天,毫光照大千。八风吹不动,端坐紫金莲。


    (八风”即利、衰、毁、誉、称、讥、苦、乐,四顺四逆八件事。顺利成功是利,失败是衰,别人背后诽谤是毁,背后赞美是誉,当面赞美是称,当面訾骂攻击是讥,痛苦是苦,快乐是乐  “利、衰、毁、誉、称、讥、苦、乐”,皆不动,吾自不能,则以“有不虞之誉,有求全之毁”自诩。 八风不动是指一个很高的思想境界)


   禅师从书僮手中接看之后,拿笔批了两个字,就叫书僮带回去。苏东坡以为禅师一定会赞赏自己修行参禅的境界,急忙打开禅师之批示,一看,只见上面写著“放屁”两个字,不禁无名火起,于是乘船过江找禅师理论。 


     船快到金山寺时,佛印禅师早站在江边等待苏东坡,苏东坡一见禅师就气呼呼的说:禅师!我们是至交道友,我的诗,我的修行,你不赞赏也就罢了,怎可骂人呢?’


      禅师若无其事的说:骂你什么呀? 
      苏东坡把诗上批的“放屁”两字拿给禅师看。 
      禅师呵呵大笑说:哦!你不是说“八风吹不动”吗?怎么“一屁就打过江”了呢?
      苏东坡惭愧不已。 

      酷评:修行,不是口上说的,行到才是功夫。 




12.牛粪

    苏轼是个大才子,佛印是个高僧,两人经常一起参禅、打坐。佛印老实,老被苏轼欺负。苏轼有时候占了便宜很高兴,回家就喜欢跟他那个才女妹妹苏小妹说。 


一天, 两人又在一起打坐。 


苏轼问:你看看我像什么啊? 


佛印说:我看你像尊佛。 


苏轼听后大笑,对佛印说: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?就活像一摊牛粪。 


这一次,佛印又吃了哑巴亏。 


苏轼回家就在苏小妹面前炫耀这件事。 


    苏小妹冷笑一下对哥哥说,就你这个悟性还参禅呢,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?是见心见性,你心中有眼中就有。佛印说看你像尊佛,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;你说佛印像牛粪,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!




13.吃饼


    苏东坡和黄庭坚住在金山寺中。有一天,他们打面饼吃。二人商量好,这次打饼,不告诉寺中的佛印和尚。过了一会儿,饼熟了,两人算过数目,先把饼献到观音菩萨座前,殷勤下拜,祷告一番。不料佛印预先已藏在神帐中,趁二人下跪祷告时,伸手偷了两块饼。苏轼拜完之后,起身一看,少了两块饼,便又跪下祷告说:“观音菩萨如此神通,吃了两块饼,为何不出来见面?” 


佛印在帐中答道: 
“我如果有面,就与你们合伙做几块吃吃,岂敢空来打扰?” 




14.三人赏月

     苏东坡在杭州,喜欢与西湖寺僧交朋友。他和圣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,两人饮酒吟诗之余,还常常开玩笑。佛印和尚好吃,每逢苏东坡宴会请客,他总是不请自来。有一天晚上,苏东坡邀请黄庭坚去游西湖,船上备了许多酒菜。游船离岸,苏东坡笑著对黄庭坚说: 「佛印每次聚会都要赶到,今晚我们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诗,玩个痛快,他无论如何也来不了啦。」谁知佛印和尚老早打听到苏东坡要与黄庭坚游湖,就预先在他俩没有上船的时候,躲在船舱板底下藏了起来。 


    明月当空,凉风送爽,荷香满湖,游船慢慢地来到西湖三塔,苏东坡把著酒杯,拈著胡须,高兴地对黄庭坚说:“今天没有佛印,我们倒也清静,先来个行酒令,前两句要用即景,后两句要用「哉」字结尾。”

黄庭坚说: 「好吧!」


    苏东坡先说:「浮云拨开,明月出来, 天何言哉?天何言哉?」


    黄庭坚望著满湖荷花,接著说道:「莲萍拨开,游鱼出来, 得其所哉!得其所哉!」
    这时候,佛印在船舱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,一听黄庭坚说罢,就把船舱板推开,爬了出来,说道:「船板拨开,佛印出来,憋煞人哉!憋煞人哉!」
苏东坡和黄庭坚,看见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个人来,吓了一大跳,仔细一看,原来是佛印,又听他说出这样的四句诗,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。
苏东坡拉著佛印就坐,说道:「你藏得好,对得也妙,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!」 於是,三人赏月游湖,谈笑风生。




 15.锄草斩蛇  

    有位学僧到智常禅师的道场参学。智常禅师正锄草,草里钻出一条蛇,禅师举锄便砍。站在旁边的学僧,不以为然地说道:“一直以来,我仰慕这里慈悲的道风,今天,却只看见一个粗鲁的、毫无慈悲之心的俗人。”


智常禅师问道:“照你说,你粗还是我粗?”
学僧生气地问道:“什么是粗?”
智常禅师不答,放下锄头。
学僧又问道:“什么是细?”
禅师举起锄头,作斩蛇的姿势。
学僧更觉纳闷,便说道:“你说的粗细,真是无法理解!”
智常禅师反问道:“暂且不论粗细,请问,你在哪里看见我斩蛇?”
学僧毫不客气地说道:“当下!”
智常禅师用训诫的口气问道:“你‘当下’不见自己,却见我斩蛇做什么?”
学僧终于有省。




16.修佛

    一人去深山找禅师问道。 禅师问:“你到这儿来干什么?” 那人说:“我是来修佛的。” 禅师答:“佛没坏,不用修,先回去修自己。”众生即佛,修佛就是修自己的心。




17.荣枯一如
    一天,药山惟俨禅师在树底下打坐,他的两位弟子也跟随在师父的身旁一起打坐,分别是云岩昙晟禅师和道吾圆智禅师。三人禅坐了一段时间之后,药山惟俨禅师忽然指着邻近的两棵树说:“这棵树长得多么茂盛,可是另一棵树却干枯了。”然后药山惟俨禅师转过头来,看着道吾禅师,问他:“这两棵树,是荣的好,还是枯的好?”


    道吾圆智禅师不假思索地回答:“荣的好!”药山惟俨禅师又问云岩昙晟禅师,云岩禅师却回答:“枯的好!”这时候,有一位姓高的侍者正好走了过来,药山禅师也用同样的问题问他。侍者回答说:“枯的由它枯,荣的任它荣。”


    同样一个问题,却有3种截然不同的回答:道吾禅师说荣的好,表明道吾的性格热忱、进取、奋发有为;云岩禅师说枯的好,表明云岩的个性淡泊、寂静;侍者说枯的由它枯,荣的任它荣,这是顺应自然,各有因缘,一切由它。所以有一首诗说:“云岩寂寂无窠臼,灿烂宗风是道吾;深信高禅知此意,闲行闲坐任荣枯。”显现了他们三人修道的方法各具特色。


    世间的每一个人,都各有各的性格,有的人进取,有的人保守,有的人则是顺乎自然。不管怎么样,在禅的意识中,大家互相尊重,互相包容,互相调和,互相平衡,这就是禅心了。




18.小和尚磨豆子
    从前,山中有座庙,庙里没有石磨,因此,庙里每天都要派和尚挑豆子到山下农庄去磨。

一天,有个小和尚被派去磨豆子。在离开前,厨房的大和尚交给他满满的一担豆子,并严厉警告:“你千万要小心,庙里最近收入很不理想,路上绝对不可以把豆浆洒出来。”


    小和尚答应后就下山去磨豆子。在回庙的山路上,他一想到大和尚凶恶的表情及严厉的告诫,愈想愈觉得紧张。小和尚小心翼翼地挑着装满豆浆的大桶,一步一步地走在山路上,生怕有什么闪失。


    不幸的是,就在快到厨房的转弯处时,前面走来一位冒冒失失的施主,撞得前面那只桶的豆浆倒掉了一大半。小和尚非常害怕,紧张得直冒冷汗。
大和尚看到小和尚挑回的豆浆时,当然非常生气,指着小和尚大骂:“你这个笨蛋!我不是说要小心吗?浪费了这么多豆浆,去喝西北风啊!”

一位老和尚听闻,安抚好大和尚的情绪,并私下对小和尚说:“明天你再下山去,观察一下沿途的人和事,回来给我写个报告,顺便挑担豆子下去磨吧。”


    小和尚推卸,说自己只是磨豆子都做不成,哪可能既要担豆浆,又要看风景,回来后还要作报告。


    在老和尚的一再坚持下,第二天,他只好勉强上路了。在回来的路上,小和尚发现其实山路旁的风景真的很美,远方看得到雄伟的山峰,又有农夫在梯田上耕种。走不久,又看到一群小孩子在路边的空地上玩得很开心,而且还有两位老先生在下棋。这样一边走一边看风景,不知不觉就回到庙里了。当小和尚把豆浆交给大和尚时,发现两只桶都装得满满的,一点都没有溢出。


    其实,与其天天在乎自己的功名和利益,不如每天在上学、工作或生活的努力中,享受每一个过程的快乐,并从中学习成长。
一位真正懂得从生活经验中找到人生乐趣的人,才不会觉得自己的日子充满压力及忧虑。




19.送你一轮明月
    我有一个朋友,曾经因为年轻,因为气盛,因为一时糊涂,办了一件让他追悔一生的错事。他知道自己错了,并痛下决心洗心革面重新做人。但是当他走入社会之时,却处处遭人冷眼,人们几乎像躲避瘟疫一样躲着他,让他感受不到一丝暖意,以致于他心灰意懒,破罐子破摔,从此一蹶不振。

台湾的林清玄曾讲过一个动人的故事:一位住在山中茅屋修行的禅师,有一天趁月色到林中散步。在皎洁的月光下,他突然开悟了灵性。他喜悦地回到住处,却见自己的茅屋遭小偷光顾。找不到任何财物的小偷刚要离开时,在门口遇到了禅师。原来,禅师怕惊动小偷,一直在门口等待,他知道小偷找不到任何值钱的东西,早就把自己的外衣脱掉拿在手上。小偷遇见禅师,正感到惊愕时,禅师说:“你走这么远的山路来探望我,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回呀!夜凉了,你带着这件衣服走吧。”说着,就把衣服披在小偷的身上,小偷不知所措,低着头溜走了。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穿过明亮的月色,消失在山林之中,不禁感慨地说:可怜的人呀!但愿我能送他一轮明月。禅师目送小偷走了之后,回到茅屋赤身打坐,进入空境。第二天,他在阳光温暖的抚慰下,从极深的禅境里睁开眼睛,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齐地叠好放在门口。


    读罢这则故事。我在想:生活在尘世的我们,每天都要面对许多人许多事。这其中就有不少是误入迷途的人,如果我们也能像那位老禅师一样,心怀爱心,而不是冷眼、斥责、鄙夷、粗暴,我们是不是也可以送一轮明月给许多人,唤起他们埋在灵魂深处的爱和良知,让他们的心被一轮明月照亮.从此变得皎洁如雪晶莹如玉:让他们的灵魂如沐春风如逢甘露,从此变得高尚纯洁:让他们的双眼变得明亮,以便更多地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。




20.过眼云烟

    有一个小沙弥名叫心通,他忽然厌倦起暮鼓晨钟的禅修来,认为时光过得太慢,他急切地盼望自己早日成为一代法师。有一天他对道悟禅师说:“我什么时候能像师傅一样道行深远、德高望重就好了,那才是令人羡慕的人生境界啊!”


    道悟禅师听后,未发表任何意见和看法,只是用手指指天边的一朵白云,对心通说:“你看那朵云多么漂亮!”心通也附和说:“真的漂亮!”然后,道悟禅师又指指一盆正在怒放的花说:“你看那盆花,开得多鲜艳啊!”心通也附和着说:“真鲜艳啊!”


过了几个时辰之后,心通把刚才的事情都忘了时,道悟禅师又忽然问他:“刚才那朵漂亮的白云呢?”

“早已飘逝得无影无踪。”心通看看天边,顺口说道。


    又过了不知多少天,当心通把白云、鲜花的事情早已忘到脑后时,道悟禅师又忽然对他说:“你去把我那天指给你的那盆鲜花捧过来,我看开得怎么样了。”


    心通赶紧去找那盆花,可是,那盆花的花期已过,只有发黄的枝叶了。道悟禅师就说:“都是过眼云烟啊!”
直到这时,心通才豁然顿悟。
时光如白马过隙,转瞬即逝。人生苦短,光阴金贵。珍惜当下的每一分钟,心灵之花自然鲜明、生命之花自然葱茏。




21.真正的修行
    一般的禅林寺院都是坐落在山清水秀的地方,周围的环境往往是丛林叠嶂、蔚然深秀。可是,释行禅师在独立门户时,却把寺院建在了一片荒山秃岭上。他带领一帮徒儿们,一边咏经修业,一边出坡劳作。经过几年的辛勤劳动,原来的荒山秃岭终于变成了林木葱茏、鸟语花香的世界。
有一年春天,南山的道觉禅师来访,向释行禅师探讨禅的真知灼见。释行禅师一句话没说,而是忙着在山脚下植上一排小树。
有一年春天,北山的宽慧禅师来访,向释行禅师探寻修行的门径。释行禅师二话没说,挑起扁担就去汲水浇树。
有一年秋天,西山的法能禅师来访,向释行禅师取经问道。释行禅师随手在自己的寺院里摘下许多鲜美的水果送给法能禅师。
有一年冬天,东山的洞天禅师来访,向释行禅师请教一个禅门公案。释行禅师听后笑而不语,并亲自动手劈柴生火,烧水沏茶。
在一次高僧如云的大型法会上,释行禅师发言说:“世间的资源理应是我们倍加呵护的不动产,亲手创造的财富才可以分享。”他还意味深长地说:“众多荒山需要绿化,许多人的心灵更需要绿化啊……”



(1)自伞自度
有一个信者在屋檐下躲雨,看见一位禅师正撑伞走过,于是就喊道:“禅师!普度一下众生吧!带我一程如何?”
禅师道:“我在雨里,你在檐下,而檐下无雨,你不需要我度。”
信者立刻走出檐下,站在雨中,说道:“现在我也在雨中,该度我了吧!”
禅师:“我也在雨中,你也在雨中,我不被雨淋,因为有伞;你被雨淋,因为无伞。所以不是我度你,而是伞度我,你要被度,不必找我,请自找伞!”
说完便走了!

自己有伞,就可以不被雨淋,自己有真如佛性,应该不被魔迷。雨天不带伞想别人助我,平时不找到真如自性,想别人度我。自家宝藏不用,专想别人的,岂能称心满意?自伞自度,自性自度,凡事求诸己,禅师不肯借伞,这就是禅师的大慈悲了。


(2)放下什么
佛陀住世时,有一位名叫黑指的婆罗门来到佛前,运用神通,两手拿了两个花瓶,前来献佛。
佛对黑指婆罗门说:“放下!”
婆罗门把他左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。
佛陀又说:“放下!”
婆罗门又把他右手拿的那花瓶放下。
然而,佛陀还是对他说:“放下!”
这时黑指婆罗门说:“我已经两手空空,没有什么可以再放下了,请问现在你要我放下什么?”
佛陀说:“我并没有叫你放下你的花瓶,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、六尘和六识。当你把这些统统放下,再没有什么了,你将从生死桎梏中解脱出来。”
黑指婆罗门才了解佛陀放下的道理。
“放下!”这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,吾人有了功名,就对功名放不下;有了金钱,就对金钱放不下,有了爱情,就对爱情放不下;有了事业,就对事业放不下。

吾人在肩上的重担,在心上的压力,岂止手上的花瓶?这些重担与压力,可以说使人生活过得非常艰苦。必要的时候,佛陀指示的“放下”,不失为一条幸福解脱之道!


(3)我是伺者
南阳慧忠国师感念侍者为他服务了三十年,想有所报答他,助他开悟,一天呼唤道:“侍者!”
侍者一听国师叫他,立刻回答他道:“国师!做什么?”
国师无可奈何的道:“不做什么!”
过了一会,国师又叫道:“侍者!”
侍者立刻回答道:“国师!做什么?”
国师又无可奈可的道:“不做什么!”
如是多次,国师对侍者改口叫道:“佛祖!佛祖!”
侍者茫然不解的反问道:“国师!您叫谁呀?”
国师不得已,就明白的开示道:“我在叫你!”
侍者不明所以道:“国师!我是侍者,不是佛祖呀!”
慧忠国师此时只有对侍者慨叹道:“你将来可不要怪我辜负你,其实是你辜负我啊!”
侍者仍强辩道:“国师!不管如何,我都不会辜负你,你也不会辜负我呀!”
慧忠国师道:“事实上,你已经辜负我了。”
慧忠国师与侍者谁负了谁,这不去论他,但侍者只承认自己是侍者,不敢承担佛祖的称谓,这是非常遗憾的事,禅门讲究“直下承担”,所谓心、佛、众生,三无差别,而众生只承认自己是众生,不承认自己是佛祖,沈沦生死,无法回家良可悲也。

无门禅师说:“铁枷无孔要人担,累及儿孙不等闲,欲得撑门并拄户,更须赤脚上刀山!”老国师年高心孤,对侍者用按牛头吃草的方法,使其觉悟,无如侍者只是侍者,不是佛祖耳。


(4)夜游
在仙崖禅师住的禅院里,有一位学僧经常利用晚上时间,偷偷的爬过院墙到外面去游乐,仙崖禅师夜里巡寮时,发现墙角有一张高脚的凳子,才知道有人溜到外面去,他不惊动别人,就顺手把凳子移开,自己站在凳子的地方,等候学僧归来。
夜深的时候,游罢归来的学僧,不知凳子已经移走,一跨脚就踩在仙崖禅师的头上,随即跳下地来,才看清是禅师,慌得不知如何是好!
但仙崖禅师毫不介意的安慰道:“夜深露重,小心身体,不要着凉,赶快回去多穿一件衣服。”
全寺大众,没有人知道这一件事,仙崖禅师从来也没有提起,但自此以后,全寺一百多个学僧,再也没有人出去夜游了。
最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,以鼓励代替责备,以关怀代替处罚,更容易收到教育的效果!

如仙崖禅师者,把禅门的教育特色,发扬到了极点。禅门的教育,向以慈悲方便为原则,就算棒喝、磨链,也要先看被教育者的根机,才以大慈悲大方便相待,天下的父母老师,应先看看儿女学生是什么根性,施以什么教育,感化、慈爱、身教,乃是最好的禅的教育。


(5)古镜未磨
有道禅师当初行脚时,路过一间卖茶的茶坊,因为口渴,就顺道进去想喝杯茶小憩一下,店主一看是位云水僧就热忱招呼,并且问道:“禅师!辛苦了吧?喝茶吗?”
只见有道禅师用平淡眼光看了一下茶架,点一下头,其它一句话也不说。
店主似乎也是禅道高手,小心谨慎的说道:“想必您是一位禅道高深的禅师!禅师!小的有一个问题想请教您,如果您告诉我,我就供养您!如何?”
有道禅师:“你问吧!”
店主问道:“古镜未磨时如何?”
下一篇 “短短今生一面镜,前世多少香火缘。” 返回